云南泸水 新农村有了新面貌(脱贫地区回访) 天天短讯
2020年7月15日,本报经济版推出报道《搬出去有盼头 留下来有干劲》。 资料图片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洛本卓乡中心幼儿园里,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泥工。 和 倩摄(人民视觉)
配套设施更完善的巴尼小镇。 董春莹摄(人民视觉)
核心阅读
致富路子更多,基础保障更强,社区服务更贴心……近年来,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,随着后续扶持工作的不断推进,无论是留在金满村,还是搬迁至集中安置点巴尼小镇的村民,都过上了稳当的新生活。
巴尼小镇,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,紧邻怒江,是怒江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。2020年7月,记者初次探访地处高黎贡山深处的金满村时,部分群众搬迁至山下的巴尼小镇,部分群众留在村里改种经济林果。时隔近3年,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。
“我们去光金仙家看看吧。”金满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沈光干带着记者,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时上时下,来到光金仙家。光金仙今年77岁,他没搬到巴尼小镇,而是选择留在金满村,和儿子儿媳、3个孙辈一起,住在4间新建的大房子里。“现在日子很舒心。”光金仙说着,从窗口向外望去,眼前是山边大片的香橼地。
现在,沈光干每月都要走访一遍脱贫户和“边缘户”。“目前村里没有返贫户,外出务工也越来越顺当,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稳了。”沈光干欣慰地说。
拓宽增收渠道
村民工资性收入约占六成
还在泸水市六库街道时,记者就被提醒:最近雨多,落石可能堵路,恐怕去不了金满村了。
也是运气好,从巴尼小镇沿着一条硬化的山路走上8公里,只是在路旁看到一些碎石和泥土,就到了金满村。“这里土层薄、坡度大,不适合耕种。一到雨季,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,易地搬迁很有必要。”洛本卓乡党委书记董亚辉说。
村委会里,除了眼见着瘦下来的沈光干,还有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派来的几名驻村工作队队员。一落座,记者就问起香橼产业的情况——上次来时,村里刚种下300多亩香橼没多久。工作队队长方瑞介绍,最初的一批香橼去年初才开始挂果,一上市都卖光了,平均每公斤12元。“如今香橼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。”方瑞说。
说话间,方瑞带着记者来到公路旁的香橼林。放眼望去,青绿的香橼沉甸甸挂在枝头,白里透红的香橼花已然绽放,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。方瑞介绍,州里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邻近的古登乡投资建设了香橼生产企业,有加工果脯、香橼酒的生产线,承诺保底价收购村里的香橼,因此香橼产量虽然一年比一年高,但不愁销售。
除了香橼,金满村还有核桃、花椒、樱桃、刺龙苞等经济林果,助力农户增收。此外,村民通过外出务工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。
“吃饭了吗?今天工作累不累?”村民木光介接到儿子的电话,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,和儿子聊了起来。她的儿子、儿媳在江苏盐城一家五金厂里务工。“刚去的时候什么也不懂,工资不高,但他们肯学能吃苦,现在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有1万元左右。”木光介说,相比以前一家6口人紧巴巴的生活,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沈光干说,留在金满村的75户中,今年有133人在外务工,州外有36人,其中有26人在省外,“与前两年比,外出务工不需要我们动员了”。在巴尼小镇,去年有87人出省务工,没出去的也基本都有活干。“现在村民的收入中,工资性收入约占六成,政策性收入约占三成,还有一成经营性收入。”方瑞说。
强化基础保障
精准推进后续工作
从巴尼小镇拾级而上,几分钟就来到洛本卓乡中心完小,教学楼宽敞明亮,旁边还有幼儿园。学校副校长李玉华告诉记者:“这里有763个小学生,其中753人寄宿住校。我们的教学水平比起州府的小学也不差,平时还开展少年宫活动呢。”
“0.125等于几分之一?”“1/8!”在洛本卓乡中心完小的教室里,记者见到了光金仙的孙女英彗星。一听到数学老师的问题,她便抢着回答。
光金仙的3个孙辈,分别在读初中、小学和幼儿园。“孩子们可以享受费用减免,在校还可以吃免费营养餐。村里也有子女上大学、开销比较大的村民,一般会被列为低保户加强保障。”沈光干说。
“拉一拉,扯一扯,拧一拧,拧麻花,拧完麻花搓汤圆……”在洛本卓乡中心幼儿园里,老师段仙娇正带着孩子们开展泥工活动。据她介绍,这两年,入园的孩子多了,从80多个增加到179个。孩子们在街上遇到老师也不怵了,愿意跑过来和老师交流了,“变化太大了!”
近年来,当地围绕安居、就业和治理3个关键词,精准推进后续扶持工作。以安居为例,全覆盖配备中小学校、幼儿园、医疗点、养老服务中心等,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生活。
“哪里不舒服?”一大早,在洛本卓乡卫生院,院长和光南就忙着为患者查看病情。忙了一上午,匆匆吃完午饭后,和光南又背起药箱和同事到巴尼小镇开展上门随诊服务。“我们会不定期上门开展随访管理,为不方便就医的患者做基本健康检查,普及医疗知识。”
据介绍,洛本卓乡卫生院负责承担附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,设置了公共卫生科、医学影像科等科室,还配备了彩超机、离心机等医疗设备。“小病、慢病防住了,大病减少了。”和光南说。
推动社区治理
搬迁群众步入新生活
每天凌晨5点多,家住巴尼小镇的华小军便来到自己的包子店。天刚亮,包子店里已经人来人往,“现在每天大概能卖出100多个包子、10多碗米线,感觉生意会越来越好。”华小军说。
以前住在金满村的桑才忠、华小军一家,2017年搬到了巴尼小镇。记者上次采访时,这里的社区还没有正式成立。如今,居委会已经组建起来,共有包括桑才忠在内的9名工作人员,每人负责联系一到两栋楼。
“家里现在有几个常住人口?最近有没有人生病?”由于经常要入户进行人员动态管理,桑才忠对楼里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、服务诉求几乎了如指掌,“这家人去广东务工了,那家最近儿子生病了、母亲年纪大了,需要重点关注。”
自搬迁群众陆续入住以来,为加强服务,巴尼小镇成立社区党支部,同时实行网格化管理,每栋楼配有楼栋管理人员,并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安置区自治组织、群众组织、服务组织建设。原来金满村的年轻干部肖志南,当选为巴尼小镇社区党支部书记。
“为了让群众实现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,我们通过全面摸清劳动人口的就业创业状况、就业服务需求,组建相关车间,积极开展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,扎实推进劳动人口的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。”肖志南说。
依托党建推动社区治理,目前怒江州已完成3个乡镇安置区行政区划调整,新成立社区25个,实现易地搬迁点、楼栋、产业园区党的组织网络全覆盖。肖志南介绍,巴尼小镇社区已设立综治中心、乡愁书屋、儿童之家等,服务搬迁群众步入新生活。(徐元锋 和 倩)
版式设计:沈亦伶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6月29日 第08 版)